“超额”“提前”“翻番”!来看海油“七年长跑”成绩单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近年来,中国海油扎实推动改革深化提升,大力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坚持把公司发展放到国家发展大局中定位思考、布局谋划,深入研判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新动向、新趋势,用增储上产的实干实绩验证改革成效。
2019年7月21日,国家能源局在北京组织召开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工作座谈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就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工作进行了部署。一场覆盖全行业的“七年行动计划”由此拉开序幕。
面对当时油价持续低迷,国内原油产量连续3年下滑、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快速攀升的局面,中国海油在这场刻不容缓的“国家行动”中,拿出决心与魄力,连年跑出国内油气增储上产加速度——
7个海上亿吨级油气田、2个陆上千亿方大气田横空出世,国内油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超额完成“七年行动计划”同期指标。国内海上原油增产量占全国原油总增量比例超过60%,国内油气产量提前两年实现“七年行动计划”目标,新建产能、陆地建造工作量、国内海上钻井工作量均实现翻番。
翻看大小油气田的年度、季度“成绩单”,“超额”“提前”“翻番”的“评语”同样频频出现……海洋石油像一辆飞速奔驰的列车,在为国加油争气的道路上一往无前。高速增长的动能从何而来?令人惊叹的加速度又何以持续?让我们登上“列车”寻找答案。
起跑
“龙头”开辟新天地
勘探是石油工业产业链的“龙头”,事关海洋石油的现在和未来,为了把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勘探效率必须大幅提升。
然而,勘探人员要面对的是经过多年勘探开发,浅层有利区带越来越少、勘探难度越来越大的局面。要实现储量的跨越式增长,必须转变思路、负重突围。
近年来,中国海油实施探井管理“加减法”——总部加强对新区新领域风险勘探的引导和管理,成熟勘探领域加大权限下放力度,缩短筹备周期,使集中统筹和自主决策相辅相成,解开勘探各路力量的束缚,为滚动勘探、风险勘探全面按下“快进键”。公司还设立人才、技术、油气发现协同发展的阶梯激励机制,持续开展技术和管理经验交流、勘探领军人才交流,提升勘探队伍的研究水平。
油气勘探界有这样一句话:“油气不在地下,在勘探家的头脑里。”
管理的改革创新释放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活力,激发勘探科研人员创新意识。思维跳出窠臼,勘探就打开了新天地。
五年来,中国海油以大中型油气田勘探思想为指导,大胆向双深双高、低孔低渗、潜山、岩性领域进军,在数十年勘探未获得规模性商业发现的一个个“冷区”接连取得重大突破——在“油型盆地”探获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在难度更上一层楼的“覆盖型”潜山发现渤中13-2亿吨级油气田;在“油田下面找油田”获得渤中26-6两亿方油气储量重大发现;在“水深、块碎、砂多、油稠”的开平凹陷“钻”出我国首个深水深层亿吨级油田;借用页岩气开采的“他山之石”解开深煤层气的“封印”……
思路要变,但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精神不变。用不到两周的时间重新评估几千平方千米的地层,井位建议书从一周交一次到一天交一次,“新优快”屡屡打破钻井速度和深度纪录……当我们探寻油气大发现背后的故事,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接二连三的“亿吨级”“千亿方”就这样在海油人分秒必争的拼搏中诞生,储量增长的加速度在上下一心的团结奋进中创造。
加速
从近600万吨到超1000万吨
从100多万吨到340万吨,2019年至2023年,中国海油国内原油增产量每年都在增加,上产步伐越迈越大。
渤海油田建成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南海东部油田提前三年上产2000万吨,南海西部油田建成我国海上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基地,中联公司建成国内第一大煤层气生产基地。
这样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得来并不容易,“边、小、碎、深”难开采,稠油难动用,老油田“双高”难治理……每一步都是一道坎。
面对上产路上的“拦路虎”,中国海油使出“组合拳”,以新产能冲锋加速建设、老油田压阵稳住产量、新技术新方法打开局面。“大西瓜要抱,小芝麻也要捡”,海油人就这样一吨一吨、一方一方拼出上产加速度。
勘探“龙头”领跑,生产也要跟上。为了让储量快速转化为产量,中国海油大力推进勘探开发一体化建设,通盘考虑储量、投资、产能、产量、成本、利润等系统指标,以求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从南到北,从海到陆,一体化为新增油气储量更快转化为产量走出一条新路,为难动用储量、效益不佳油气田谋了一条出路:老油田渤中13-1利用平台低产低效井井槽部署开发评价井,通过试采方式代替勘探产能测试,实现当年探井完钻、当年方案申报、当年试采井实施、当年建产。同样运用一体化思路,恩平北区的边际油田得以依托老油田设施快速开发,涠洲老油田通过对周边区域的潜力目标评价重获新生,中联公司在临兴区块实现“当年钻井+当年测试+当年建管线+当年投产售气”的转型……典型经验仍在不断复制,一体化还在催开更多油气之花。
新的油气田需要新的生产设施。在天津、青岛、珠海、深圳,各个建造场地项目一年比一年多,钢山铁海的“大场面”一年比一年壮观,年建成产能已经从2019年的近600万吨跃升至2023年的超1000万吨。工作量大幅上涨,提前完工天数却一年比一年多,标准化成了工程建设不断提速的一大重要“秘诀”。在渤海,6型标准化导管架,9型标准化组块,覆盖所有常规海上平台建造组合,推动项目建设周期缩短30%。
一同加入上产大军的还有不少为挺进深水而诞生的海上油气生产利器:“深海一号”能源站、“海基二号”导管架、“海葵一号”圆筒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这些海油人自己设计建造的大国重器不仅书写着诸多“首个”“首次”的历史,还创造着建造速度的奇迹:“深海一号”能源站仅用1年半时间完成建造,刷新全球同类型平台建造速度之最;“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钻完井作业提前326天完成;“海基二号”深水导管架仅用约26个月完成建造,关键尺寸完工精度控制在5毫米内,创造国内超大型深水导管架建造速度和精度新纪录;“海葵一号”24个月高效完成总装,建造速度和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海油人一面锐意创新,一面埋头苦干,蹄疾步稳向更深更远的大海挺进。
新油气田加速开发,老油气田也不甘示弱。渤中29-4油田锁定“非主力砂体”,采用以注水保压为主的开发方式,在非主力层系开辟新的产量增长点,助力整个油田日产量翻番;有限海南分公司在“一井一策”、精细管理、气田降压、单井安全隐患治理、上下游联动检修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老气田产量零递减。
上产快车道上,新老油田正联手创造持续刷新的海洋石油加速度。
冲刺
并行不悖的“高速”与“可持续”
高速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今年5月,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在中国海油全国节能宣传周暨低碳日活动上提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公司绿色转型发展。
五年间,中国海油稳健有序推进油气产业结构调整,国内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速达到13.6%,明显超过石油5.7%的增速。三个万亿方大气区建设扎实推进,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注入更足底气。
中国海油积极推动岸电应用工程建设,以更清洁高效的方式为海上油气田增储上产提供充足动能。2021年岸电首次入海;2022年,新投产的亿吨级油田垦利6-1用上了岸电;去年,岸电挺进我国纬度最高海湾;今年,亚洲首座油气处理与岸电设备共建平台投产,功勋老油田埕北油田成为绿色新样板。目前,渤海油田岸电工程三期建设已完成,这一全球海上油田规模最大的岸电项目预计每年碳减排量可达百万吨。
入海的不止是岸电,还有绿电。去年,“海油观澜号”奔赴深远海,并网发电一年多来,为文昌油田群输入绿色电力超2200万千瓦时;今年,中国最大浅吃水FPSO“蓬勃号”用上了光伏电力;全海域推进的火炬气回收、锅炉余热回收让“边角料”也能为油气上产助一臂之力。
新技术的“加盟”让油气田减排拥有更多可能。去年6月,我国首个海上百万吨级二氧化碳封存项目示范工程在南海东部恩平15-1油田高效建成;同月,南海西部乐东15-1碳捕集与封存项目投产运营,两个项目已累计回注、封存二氧化碳超5800万立方米。未来,随着技术更加成熟,海油人还能将二氧化碳这一令人困扰的温室气体“化敌为友”,通过二氧化碳驱油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
一面降碳,一面减污。渤海油田打赢环保升级三年行动攻坚战;新投产的乌石23-5油田群建成我国海上首个全方位绿色设计油田,实现生产水全流程零排放、零污染。平台边游弋的鲸鲨、海豚,平台上歇脚的白鹭、斑海豹,都是海油人“增产不增污”、用实际行动守护碧海蓝天的生动注脚。
加速不减质,要当下发展也要长远未来,海油人以使命为舵、拼搏为桨、创新为帆,肩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在蔚蓝大海上劈波斩浪、奋勇向前。
文字 | 秦怡然 高舒淇
图片 | 中国海洋石油报
编辑 | 高舒淇
监制 | 张宗鹭
更多推荐
分享
收藏
在看
点赞